民间借贷纠纷之庭审可能会被问的问题和可能的争议焦点
庭审可能会被问的问题
1、原被告之间系什么关系(亲友/商业伙伴/恋爱关系)、如何认识?
目的:了解借贷背景。
通过判断双方关系的亲疏、相识途径等,辅助核实借贷的真实性与合理性,排除虚假诉讼,也可确认是否存在向不特定人士发放贷款的非法放贷情形,以确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。此外,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借款的性质认定,如是否为赠与、投资等,而非借贷关系。
2、被告借款理由是什么?
目的:一是为查明真实法律关系,比如买房、工程款项结算等不同事由,对应法律关系不同;二是排查虚假诉讼,确认是否存在并无真实借贷关系却起诉的情况;三是判断借款用途是否合法,若用于违法活动,借贷行为可能无效。
3、双方如何约定借款?是否有书面借条/合同?(一般在没有提交借条或合同才会如此问)
目的:询问这个能明确合同成立时间,减少维权时的举证责任。合同形式也很关键,书面合同能清晰界定双方权利义务,发生纠纷时可作为有力证据;而口头合同虽简便,但出现分歧时举证困难。
4、借款支付方式?以现金还是转账方式交付?
目的:是为了确认借款的真实性,排除虚假诉讼,同时核查借条数额与支付数额是否一致,排除砍头息,此外也便于判断借款交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,在出现纠纷时更好地认定事实。
5、商讨借贷的地方在哪里?签订借款借条的地点在哪里?以及一些借贷当时的细节(地点、时间、人物、其他细节)
注意和目的:像以现金支付的,会被问得更细,还可能会被问及:为什么用现金支付?借贷当时用什么装的现金?当时有谁在场?询问商讨细节能辅助判断借款真实性与双方意图。
6、借条是否由借款人本人签署?签署时是否有见证人?(一般是有一方不承认是本人签署时,才会要求见证人)
目的:确认借条是否本人签署、有无见证人,关乎借贷关系真实性与合法性,避免冒名代签或纠纷时举证困难,保证合同效力与债权权益。
7、转账凭证是否与借条金额一致?差额部分如何解释?
目的:为准确认定借款事实。民间借贷是实践性合同,需实际交付借款才成立。若转账凭证与借条金额不一致,可能存在砍头息、现金交付、虚假诉讼等多种情况。询问差额解释,是为合理分配举证责任,根据双方举证判断本金数额,确保裁判公平公正。
8、是否约定利息和借款期限?利息计算标准及支付方式?
目的: 询问是否约定利息,可判断出借人能否主张借期内利息。了解利息计算标准,有助于核实利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,防止高利贷等违法情况。询问借款期限是为了确定诉讼时效是否过期,同时判断债务人是否逾期违约,还有明确利息计算时长。掌握利息支付方式,能辅助判断借款事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,也便于在判决后执行阶段确定履行方式。
9、借款人是否偿还过部分款项?具体时间、金额、方式?
目的:是为准确认定剩余欠款金额,通过还款时间可判断是否逾期及计算逾期利息,了解还款金额能明确本金和利息的偿还情况,掌握还款方式则可核实还款真实性,如转账有记录、现金交付需有收条等证据,以此确定双方权利义务,公正裁判案件。
10、原告,你首次和最近一次向被告催款是什么时候?/催款情况/借款后到XX年,为什么没有催款?
目的:询问原告首次催款时间,是为了确定诉讼时效是否届满。了解首次催款时间,能判断原告的起诉是否在诉讼时效内,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。询问借款到X年未催款的原因,是为了核实原告债权主张的合理性。若长期未催款,可能会对借款事实的真实性、原告主张债权的紧迫性产生疑问,也能从侧面了解双方的关系及被告的还款能力等情况,辅助判断案件事实。
11、原告是否已经给了被告合理的还款期限?
目的:是为了判断出借人主张权利的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平原则。如果未约定还款期限,出借人虽可随时要求还款,但应给被告必要准备时间。同时,这也涉及到被告的合法权益,若原告未给予合理期限便起诉,可能导致被告因缺乏准备而无法及时举证或筹集资金还款,影响案件公正审理。此外,合理还款期限对于计算逾期利息、违约责任等也具有重要意义,能明确被告是否构成违约及应承担的责任范围。
12、原告的资金是哪里来的?收入来源?从事什么工作?年收入?(款项来源)
目的:为核实借贷真实性,确认原告是否有出借能力,排除虚假诉讼。同时,判断资金来源是否合法,若资金来源非法,如信用卡套现、转贷等,会导致借贷合同无效。此外,还可了解原告是否为职业放贷人,若原告频繁放贷以营利为目的,可能影响合同效力。
13、其他根据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如:是否存在“砍头息”(预先扣除利息)?
目的:询问是否存在砍头息,是因为法律规定借款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,若存在砍头息,需按实际出借金额认定本金。这关系到借款本金的准确认定,能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,避免出借人借此方式增加借款人负担、规避风险。同时,也有助于准确计算利息,维护借贷关系的公平公正。
可能存在的争议焦点
1、借贷合同的效力:如是否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,一方以欺诈、胁迫手段订立合同,损害国家利益,或合同内容涉及非法集资、非法转贷等违法活动,可能导致合同无效。
2、借款本金的认定:涉及实际交付的本金数额,是否存在“砍头息”等情况,即出借人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,实际出借金额与借条记载金额不一致。
3、利息的计算与约定:包括双方是否有利息约定、利率标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、是否存在利滚利(复利)的情况,以及已还款项是优先冲抵本金还是利息等问题。
4、借款的交付方式与证据:若通过现金交付,可能难以提供直接证据,易引发争议;转账交付也可能存在转账备注不明确、与其他经济往来混淆等问题,影响借款事实的认定。
5、还款情况:借款人是否已偿还部分或全部借款,还款的时间、金额、方式等,双方可能在这些方面存在分歧,如借款人主张已还款但缺乏证据,或出借人对还款金额、性质有不同看法。
6、诉讼时效:出借人主张权利是否超过诉讼时效,若超过诉讼时效,借款人可能以此进行抗辩,拒绝履行还款义务。
7、担保责任:如果借款有担保,可能会对担保人的责任范围、担保方式(一般保证或连带责任保证)、担保期限等问题产生争议,以及抵押物的处置、质权的实现等方面也可能存在纠纷。
8、借款用途:借款用途是否合法,是否符合双方约定,如借款人将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,出借人是否知情等,可能影响借贷合同的效力和出借人的责任承担
9、 主体身份与关系:可能存在主体身份混淆,如冒名借款、同名同姓引发的错误诉讼等;或者双方对彼此之间是借贷关系还是其他法律关系(如投资关系、合伙关系)存在争议
10、其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:关于被告应否向原告支付律师费的问题/依据。